◆本报见习记者 马喆 霍晓
“自从有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我们感觉自己手中有了‘武器’,举报的环境违法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在吉林省长春市文化广场散步的李建国大爷告诉记者,长时间困扰自己的噪声问题,在省级生态环保督察中得到了解决。
困扰市民问题的迎刃而解,离不开督察整改工作的推进。
记者从吉林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近年来,吉林省扎实开展督察整改工作,不断优化提升创新十项工作举措,全省各级联动协力攻坚,推动督察举报案件与整改任务不断落实。截至目前,逾99%的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交办的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已结案销号,剩余的正全力推进整改。
根除顽疾,十项举措为督察工作提档升级
“督察工作的核心不但在于发现问题,还要注重问题的跟踪问效,确保问题得到真正解决,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督察工作的实效。”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蔡宝峰说。
日前,记者跟随吉林省督察工作组来到长春市农安县烧锅镇第二机砖厂取土坑采访时看到,这个曾有24万余吨混有大量生活垃圾的建筑垃圾违法填埋厂,如今有着一副全新的景象。
据了解,农安县烧锅镇第二机砖厂取土坑垃圾问题被列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后,吉林省经过为期一年的科学整改,目前整改工作已完成,并通过了联合验收,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要求,一块严重影响当地地下水安全的顽疾宣告治愈。
截至2023年年底,在163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中,吉林省各地、各部门上报已完成或基本完成149项,剩余的14项长期整改任务,均已完成年度整改目标,高效按序时推进整改进行。
2024年1月,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优化提升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若干举措,包括建立健全“案头”研究制度、信息共享制度、流程优化制度、非现场督察制度、现场督察制度、督察报告审核制度、台账管理制度、督察人才库制度、宣传引导制度以及纪律提醒制度十项工作举措,推动全省督察工作提档升级。
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主任刘险峰介绍,谋划的十项工作举措,不仅涵盖了生态环保督察的各个方面,而且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效果评估,使督察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有效。
记者了解到,吉林省将不断建立健全非现场、现场督察制度,加强科技手段运用,充分利用在线监测数据、空气和水环境自动监测站数据、群众日常信访举报数据、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拍等数据强化分析研判,并按“一市一档”建立问题台账,持续增强督察工作的政治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此外,吉林省还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等措施,打造一支高效、专业、权威的督察队伍,使生态环保督察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刘险峰告诉记者,这些措施将更好发挥督察“利剑”作用,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上下一盘棋,推动督察整改工作落地生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吉林省在整改过程中,注重问题导向,紧盯弱项,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真正把整改工作落到实处。整改成绩进绩效、签订责任状……各地在整改工作上不断创新工作举措。
四平市创新应用黑烟抓拍数据,在全省率先对检车线进行倒查,全面启动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工作。
延边州通过采取“一封信”形式,加强与部门、县(市)“一把手”沟通联络,与县(市)政府及州直部门主要领导签订整改工作责任状,逐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推动问题解决。
白城市坚持“点线面”结合,形成“环保部门面上统筹、行业部门线上监管、属地负责点上落实”的工作格局,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快推进整改,做到立查立改、保质高效。
吉林市开展集中受理信访举报专项行动,在新闻媒体、官网平台、公众号公布受理群众投诉举报电话,深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双调度”“赛马”“大长白山区域”协作,在机制创新上,吉林各地异彩纷呈。
长春市建立实施“双调度”机制,在对各县(市、区)精准调度整改落实情况的基础上,动态调度市直行业主管部门责任落实情况,切实提升整改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松原市围绕重点领域工作提质增效建立“赛马”机制,将“比污染防治·赛生态环保”纳入全市“十比十赛”考核,形成了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比拼氛围。
长白山开发区联合白山市建立区域性生态系统联防协作机制和跨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警体系,构建“大长白山区域”生态治理体系。
据悉,吉林省2024年度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将在辽源市、松原市和梅河口市开展。蔡宝峰告诉记者,吉林省将继续深化生态环保督察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还将积极探索创新生态环保督察工作机制和模式,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