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应知/开卷
3上一版  下一版4
 
油价“跌跌不休”该喜该愁?
梁漱溟口述历史
中国大儒的文化情怀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5年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大儒的文化情怀

作者:梁漱溟
出版者: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河东

著名思想家梁漱溟(1893~1988)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同时也被学界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从小就钻研儒学与佛教典籍,虽然只有中学文凭,年轻时却被聘为北京大学讲师。他并非书呆子,而是身体力行的实干派,在山东邹平从事了7年的乡村建设。他的一生,一直在思考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新出路,其精神中有着士大夫的血气与傲骨。《我们如何拯救过去:梁漱溟谈中国文化》一书,集中反映了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见解。

本书的所有文章,都是梁漱溟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撰写的。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就是在这期间,知识界从文化问题入手,分析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原因。有学者当时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的残破、不断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是传统儒家文化的腐朽没落造成的,而努力学习西方文明才能拯救凋敝的中国。当学者们对传统儒家文化口诛笔伐时,梁漱溟却挺身站出来。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贫穷落后,不能归咎于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几千年来血脉都没有断流过。另外,中国儒家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极强,对亚洲乃至欧洲,都有深刻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梁漱溟之所以高度肯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历史贡献,就是希望中国人在本土文化中找到自信和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养料,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

梁漱溟的文化视野是开放的,他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微观比照,从中西方生活生产中辨析其文化差异。

在本书中收录的《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一文中,他写道:“西洋社会中的人和人的关系是硬的,机械的,而中国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软性的、活动的。”这句话,点出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实质。西方人以自己为本我,历来标榜自我,即便是请客吃饭,主人坐中间,而客人两边坐。中国人请客,一定是客人坐中间,主人在末座作陪。

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团体观念意识强,比如古希腊时期,每一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员,体力劳动、出海捕鱼、商业贸易乃至战争当中,他们的团体观念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保障团队协作顺利进行,那么法律制度就格外重要。团队中所有的成员,违反了制度,就会受到惩戒。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依靠严格的规则进行约束。西方近代工业之所以能大规模发展,其团结协作理念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中西文化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根植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文化史,也是一部农业文明发展史,农业文化的特征就是松散,没有太多的约束和秩序,“家”的观念特别强。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皇帝是家长,那些地方官,一般也叫父母官。宗法社会中的族长,在家族当中有着至高的权利,可以决定人的生死,有时甚至凌驾于国法之上。用西方文化的标准审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弊端显而易见。

此外,在宗法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讲“家”的感情,家规丝毫不亚于国法,故上至朝野,下至平民,都爱拉帮结派、讲兄弟义气。如此一来,人们的法治观念、纪律意识淡薄就很容易理解。梁漱溟结合当时抗战国情指出:国军部队派系严重,打仗各自为政,拉帮结派的风气盛行,士兵的纪律松散,这也是战争处于被动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视野中,孔子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孔子被拉下了神坛,成为众人鞭挞的靶子。梁漱溟认为,知识界如此匆忙地批判孔子,实在是头脑发热,很欠妥当。孔子好也罢坏也罢,其衍生出的儒家思想学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他进而指出,推倒孔子及其儒家学说,而中国新文化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

五四之后的中国文化界,其实处于一个迷茫摸索的时期,出现短暂的 “百花齐放”局面。孔子之后历代读书人,对孔子学说思想的解读可谓千奇百怪,由于解读中出现千人千面的“盛景”,以至于孔子学说思想的真实面孔模糊不清。在《孔子学说之重光》一文中,梁漱溟对如何研究孔子学说挑明了观点。他以为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深入研读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学说;其次是梳理历代研究孔子思想的典籍。

孔子思想到底是什么?当时知识界各有解释。梁漱溟却认为孔子思想学说是一门“修身”的学问,他的学说当中无不体现出“认识你自己”的追问。这和古希腊著名格言“认识你自己”惊人相似。孔子尽管在政治、教育、伦理方面提出了很多见解,然而和“修身”的见解相比,都是无法比拟的。孔子毕生致力于自己的生活顺适通达,从不和自己的内心“闹别扭”。在现代学科门类中,也难以找到与“修身”对应的学科名称。而在当代社会中,与“修身”对应的学科还是有的,那便是思想教育或者道德教育。

梁漱溟之所以是新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因为他在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思想中并不固步自封,而是以吸纳和开放的胸襟,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研究方法予以借鉴。他认为,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思想,可以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中吸取养分,毕竟孔子及儒家学说思想,是在人的心理认知基础上总结凝练而成的。这种主张,对当时那些儒学保守派而言,简直就是石破天惊之语。

读《我们如何拯救过去:梁漱溟谈中国文化》不难看出,梁漱溟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充满深情厚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无原则地继承和赞美,他的爱中有批判、有反思。在西方现代文化大潮涌入中国之时,他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总是在传统儒家文化当中寻找思想的闪光点。他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尽量保持一种距离,其目的是为了能独立思考。梁漱溟的文化情怀,从客观上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史中的一道风景。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