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心中有目标 脚下有坐标
既围中心公转 又绕重点自转
提升抗干扰能力 严格执法常态化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
既围中心公转 又绕重点自转

 

◆本报记者岳跃国 蔡新华

记者:2014年,上海市PM2.5浓度下降了16.1%,主要原因何在?今年有没有反弹压力?

张全:首先,这是上海自身强化治理的结果。上海去年聚焦能源、交通、建设、工业、农业、社会六大领域,119个项目全面启动。电厂实现了脱硫脱硝、高效除尘全覆盖;淘汰了黄标车17.2万辆;取消散烧煤,淘汰了1675台中小燃煤锅炉;严控扬尘污染,治理餐饮油烟等等。

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启动了长三角联防联治,并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整个长三角一共淘汰了130多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辆,中小锅炉也淘汰了1.2万多台。

今年反弹的压力还是有的,这要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能不能巩固,大力治污能不能提升,铁腕执法是不是再加强,上海还是很有信心的。

记者:有人说,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推进环境保护,是在补过去该做而没做到位的功课,您是否认可“补课型”的定位?

张全:我们确实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当前发展的阶段性问题,放在现在来解决,都是现实的问题。到2020年,上海既要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境质量和未来发展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

大气方面,52微克/立方米的PM2.5浓度值,与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水环境方面,整体功能区达标率还比较低;土壤环境方面,大量工业转型土地需要修复。

同时,上海也一直走在努力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路上。2000年以来,人口增加五成,经济总量翻两番,能源消费总量提升一倍多,机动车也有大幅增加。如果没有连续5轮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现在的环境质量不可想象。

记者:根据预测,未来几年经济下行的压力还将存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

张全:上海的环境保护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已经到了一个互为关键、互为前提的阶段。环境保护要真正实现源头防治,需要工业产业以及农业实现转型发展;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确实也需要环保实现更大的突破。

在这一阶段,环境保护特别容易与经济社会转型形成共鸣。我理解,在环境保护的前期,不投入就无法开展环境保护,但越往后越能体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

说得形象一点,环境保护既要围绕中心公转,又要围绕自身重点进行自传。当然,公转和自传是在同步的过程中完成的,大方向也是一致的。

记者:上海市连续开展了5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有人质疑这样的做法行政成本太高,对此您怎么看?

张全:我觉得当前这个阶段需要这样的行动计划。首先,当前环境保护任务繁重,矛盾突出,环境问题也非常专业、非常复杂;其次,环境保护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需要一个宏观参与、综合协调、合力推进的平台。

当然,这种平台也需要与时俱进。从前5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来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10年为起步完善阶段,基本特征是搭建平台、主推工程、重在治污、快还欠账;后5年为发展成熟阶段,基本特征是源头预防、全程监管、深化治理、优化发展。再发展下去,这种平台应扩大到社会层面,实现从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的升级。

记者:与前5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相比,在全面小康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启动的第六轮行动计划有何特点?

张全:第六轮共安排232个项目,预计总投资1000亿元左右。

一是完成一批体现国际水平的标志性项目。包括完成饮用水水源地基本建设和供水集约化、全面取消分散燃煤、建成“一主多点”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基本完成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等。

二是推进一批体现力度、在国内领先的重点任务。包括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泵站截污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装配式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等。

三是探索启动一批国际城市有经验国内相对薄弱的工作。主要包括启动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港口污染治理,建立土壤污染防控体系并开展治理修复试点,推进城市地表径流控制试点、绿色供应链等。

记者:当前,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受到特别关注,上海在公众参与方面做得如何?

张全:近年来,上海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和环保宣传教育,尤其是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低碳家居、绿色生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热情和水平也大幅提升。

2013年春节,上海放鞭炮引起的PM2.5浓度增加值是470微克/立方米,2014年是140,今年是40左右。在没有强制性法律约束情况下,连续3年这么大幅度下降,我看到了民间自觉行动的力量。这就是星星之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造几个污水处理厂伟大得多。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