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受教者成为施教者
一张小广告引发的思考
永嘉投放鱼苗净化楠溪江
找准定位 转型发展
两岸学者共话可持续发展教育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准定位 转型发展

 

◆王玉华 闫艳

环保工作靠宣传教育起家,这是对宣教工作在环保中基础地位的形象概括。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民环保诉求多、要求高的特点日益明显。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环境问题往往又成为一些群体情绪的宣泄口。

如何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关切和期待,处理好与公众的关系?笔者认为,根据形势变化,环境宣教工作的基础性地位不仅要巩固,也要与时俱进、随之转型。宣教部门应在关注传统的环保科普、环境教育、新闻报道的同时,更重视信息公开、舆论引导和监督、组织公众参与,构建环境保护良好互动关系。做到这些转变,建议从3方面着手。

创新宣传方式,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受到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在日常环境管理和突发环境事件时,快速及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精心策划设置议题,加强与各类媒体的交流与互动,做好常态发布工作;对重大政策、重大事件,及时做好信息发布和解读,增强新闻发布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专家库,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利用好电视、报纸、杂志、电台、移动媒体的同时,积极开发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环保媒体能力建设,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与广大群众的互动性。

环保宣传一定要接地气,群众在哪里,宣传就跟到哪里;群众关注什么,舆论引导就关注什么;群众喜欢什么样的语言,就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交流,决不能高高在上、自说自话。

构建交流平台,提升公众参与广度

号称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亮点很多,赋予环保部门很多权力,在很多条款上与老法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可谓革命性突破,凸显了环境保护治理模式的变革,追求环境保护的社会共治,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共建共享。

江苏成立了环保社会组织联盟,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集纳智慧,凝聚力量,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科学参与环保工作,发挥“正能量”。通过环保公益项目小额资助,充分激发环保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强环保社会组织在环境事件中的参与能力与参与机会。

信息公开是打造阳光政府的“利器”,是回应社会关切的“良方”。要做到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通过举行听证会、圆桌会议等,保障公众对环保事务和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为政府环保信息发布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搭建平台、畅通渠道,不断推动环境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发展进步。

深入推进改革,增加持续发展活力

面对环保任务和形势的不断变化,要以发展的理念来解决问题,做到能守正也善创新、能创新也会落实,通过改革创新将新思路、新科技引入工作中来,不断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

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持续提升运用新媒体、新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通讯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是环保领域面临的新挑战。江苏运用互联网,搭建“e环保·易回收”微信服务平台,让公众与处置企业直接对接,打造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的“O2O”模式。移动互联平台能让更多社会力量投身其中,不仅能创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更能在许多环节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对于环境管理部门,同样需要对政府提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重新审视,需要对公众良好环境质量的渴望进行重新审视,对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进行重新审视。

要把更多精力放到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组织公众参与、构建良好环境公共关系上来。2012年底,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在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增挂江苏省环境保护公共关系协调研究中心牌子,这为公共关系研究提供了保障,有利于评估分析公众意见、媒体舆情、政府决策对环境公共关系的影响,使环保部门更好地适应在社会监督的“放大镜”下工作,积极应对环境矛盾多极化带来的挑战。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