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应知/开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同在蓝天下 人鸟共蹁跹
克己复礼 善待自然
生死动物情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4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克己复礼 善待自然

《北京老规矩》
作者:刘一达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5.6
家风和门风
见面问好
吃饭
 

◆木辛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种礼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还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尊重。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便颁布《伐崇令》,其曰:“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有关于禁伐木林的记载,规定在生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树木、不准割草烧灰、不准捕捉鸟兽、不准网下水捕鱼等等。因而,敬畏天地,道法自然,是古人内化于心的传统道德。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却也出现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悖的,如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环境污染等现象。重提礼仪和规矩,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著名京味儿作家、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一达的《北京老规矩》,即是一本讲“规矩”的书。何为老规矩,“老”是指历史传统、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精华。“规矩”是指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是人们共同的约定,是对人行为的约束。“北京老规矩”包含3个层面,即国家、社会和个人,表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其中,友爱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善意,也指人与自然同样的友好相处。

刘一达为什么写北京的老规矩?北京曾是几朝古都。上至天子下达周官百姓,根深蒂固的规制思想传承更迭、开花散叶,使得老百姓耳濡目染,渐渐地把各种规制、原则,演绎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乃至思想中来,这便是老北京的礼数。

北京人讲究、好面儿。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讲究颇多。用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老北京人重家风、在意礼儿和面儿,从小就立下规矩。哪怕是旧社会家里没米下锅,礼数都不能忘,恐遭他人笑话。

同时,作为全国的首都,一国之都的风尚和规矩自然有示范功能,为全国各地效仿。汉代有民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这是说如果都城的妇女流行某种打扮,其他城市的妇女就会纷纷效仿。举一反三,规矩亦如此。北京的老规矩,换句话说,也是其他各地的老规矩。

虽然说的是北京老规矩,实际上是借这一话题,谈北京的文化、人文地理、民风民俗、世态人情。在刘一达亦庄亦谐的随笔中,约两百多条目的老规矩俯拾即是。这些条目也是作者采访、收集、从上千条老规矩中精选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实用价值。

就拿吃饭来说,长辈要先入座,每道菜要让长辈先动筷子;吃饭绝对不能吧唧嘴,吃盘子里的菜要吃自己跟前儿的,不能吃盘子的另一边;盛饭要先从最长的人开始,按排辈大小,最后给自己盛饭;筷子不能直插在碗里。此外,不在公共场所吃东西, 更不能在马路上乱扔垃圾……

这些老规矩,在刘一达笔下并不是生硬死板的罗列,而是运用娴熟的京味儿语言,以通俗易懂讲故事的方式,文笔秀而不俗,雅致随兴从容不迫,将每条老规矩的来龙去脉和其意义,解释得头头是道,详尽而透彻。读来轻松自然,耐人寻味,从中获益。年已九旬的著名漫画家李滨生特意为这本书配画了插图,浓墨淡描相得益彰,颇有几分水墨中国的韵味,使这本书图文并茂,更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北京老规矩》讲如何做人处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儒家礼教的内核。礼仪起源于人际关系,延展开来也广泛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换言之,礼仪必然蕴涵着调节人与自然的环境道德。勿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谨言慎行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在举手投足中叩首天地、敬畏自然,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需,更为环境道德建设提供了新启示。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即人类必须克制对自然的无限贪欲。“复礼”即人类应文明、礼貌地善待自然。而这一切的前提,先从讲规矩开始。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