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对话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经济政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把钥匙
城市发展有舍才有得
以点带面做好综合督查的现场核查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5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发展有舍才有得

 

◆黄剑雄

古语有云:“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中有得,得中有舍。环保也是一样,只有舍去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发展模式,才能获得更大的生态红利、更好的生态福利、更多的生态财富。

潜江是一座具有“水乡园林”、“鱼米之乡”美誉的生态之城。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环境问题,特别是在油、煤、盐化工等传统产业上留有欠账。近年来,我们坚持环保“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始终把环保当成产品来做,把绿色当做品牌来经营,把生态当做责任来担当,在经济发展上肯舍、敢舍、会舍,先后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坚持保护优先

筑牢生态屏障

发展经济是政治,保护环境更是政治。近年来,我们宁可发展慢一点、缓一些,也要顺应民心、痛下决心,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治理好。绝不为追求经济增速而牺牲生态环境,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要危害群众生命健康的GDP。

一是守好红线。坚持把维护生态、保护环境贯穿于经济发展全领域、全过程,严守生态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红线,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区域融合的生态新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全市区域划分为重点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功能区。推进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及相关规划“多规合一”,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同时,在规划编制上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大投入,先后完成生态市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兴隆河生态环保、汉江中下游潜江段水污染防治及汉南河污染防治等12个专项规划。

二是守好底线。牢固树立绿色招商理念,把项目环评作为招商选资重要前置条件,通过关口前移,提高环保门槛,从源头上把好项目质量关和生态环保关。严格落实“四个不批”,无论再大的项目、再大的利益,只要影响生态、环保不达标的,坚决“一票否决”。近年来,否决可能带来污染的项目30多个。坚决查处不执行环评、不落实环保“三同时”等行为,做到新上项目环评执行率、新投产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三是守好生命线。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用最严密的制度、最严格的管理、最严厉的执法,切实守住“水乡园林”金字招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环境整治。每年安排300万元环境整治“以奖促治”专项引导资金,加强汉南河、总干渠、城南河及潜江经济开发区专项整

治。严格执行环保约谈、预警、挂牌督办和限批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近年来,约谈企业主要负责人21家次,责令84家停产整治、92家限期整改,对37起环境违法行为实施处罚。

坚持绿色引领

确立生态路标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片面追求增长没道理。有经济没生态,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有生态没经济,也不是真发展。潜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是最大的资源、最好的财富、最硬的品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启动绿色发展引擎,就是潜江最好的发展路径。

一是做大绿色产业。以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打好低碳升级+循环改造+绿色替代的组合拳,产业结构逐步由重转轻、由轻变绿。围绕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集群化、特色产业循环化,推动盐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小龙虾等产业链从前端向后端、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大力推进国家园区循环改造示范试点,形成潜江经济开发区“四维循环”、江汉盐化工业园盐煤油协同利用、张金工业园铝电一体化等发展模式,企业关联度达到85%。以华中家具产业园、好彩头区域总部等为载体,大力发展家具、食品、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食品产业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电子商贸、旅游文化、现代服务等绿色产业如火如荼、迅猛发展。打造了县域电商潜江模式,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

二是做优绿色环境。做足绿色文章,着力延伸城市绿色脉络,拓展城市绿化空间,让老百姓看得见清水、望得见绿荫、记得住乡愁。实施蓝天工程,投入2000万元,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创造出潜江模式、潜江经验。全面打响禁鞭开局战。实施碧水工程,投入两亿元引汉江“活水”入城,重点开展兴隆河生态水利景观带、园林城区水体连通工程建设。投资2.8亿元,建成3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积极争取资金,投资2.1亿元新建新区污水处理厂。同时,在污水处理厂下游拟投资1亿元,建设开发区生态水循环湿地,改善汉南河环境。实施净土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城乡生态公益性公墓建设。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农村“清洁家园”行动。2015年,还投资2.4亿元,积极推进“绿满潜江”,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5个省级生态镇和13个省级生态村。

三是做美绿色风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提升绿色自觉。举办环保摄影展,开展环保诗词楹联和文学作品等艺术创作,积极开展“绿色出行”自行车环城、环境法治宣传“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活动。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绿色宾馆等绿色生态创建活动,并实施“以奖代补”,形成爱护自然光荣、勤俭节约光荣、绿色低碳光荣的社会新风尚。

坚持改革创新

做大生态红利

改革是最大的政治担当。近年来,我们把生态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突破领域,聚焦、聚神、聚力抓改革、推改革,真正释放改革新红利、打造改革新经验,为潜江新一轮发展创造更宽、更广的生态空间。

一是主动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在财政刚性支出压力大的情况下,对环保超前布局、舍得投入,各类环保投入每年占GDP2%以上。强化联动执法,推进行政司法衔接,建立环保警察支队,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逐步推动环境监管从督企向督政与督企并重转变。将生态环保纳入全市目标考核,确保绿色指标优先落实、绿色政策优先到位、绿色效益优先考量、绿色诉求优先关注。

二是率先改。在全省率先出台环保“一票否决”实施办法;率先建成视频在线监控系统;率先实施“河(湖)长制”,实行一河(湖)一策,推进“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率先设立市级环境保护政府奖,召开首届环境保护政府奖颁奖大会,搭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传递环保正能量的良好平台。

三是合力改。积极探索环境保护社会参与、多方共治模式。深化环保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12369环保热线、微信公众号、网上民意直通车及数字城管等反映的环境信访问题的调查处理,及时回应诉求、调处纠纷。建立网络环境投诉和舆情信息函告交办机制,形成“全市一张网,工作一条线,进退一盘棋”的网络舆情工作格局。2015年,受理环境投诉313起,立案72起,处置满意率达100%。

生态环境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也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持久战、攻坚战。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耐心和“蚂蚁啃骨头”的历史韧劲,一点一点地努力,一项一项地落实,一步一步地推进,努力补齐生态的短板,做强发展的长板,让潜江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作者系湖北省潜江市市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