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应知/开卷
3上一版
 
加强灾害预警 完善应急响应
传统节日怎么过?
杨绛先生的生命之境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6年6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绛先生的生命之境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点,杨绛先生以105岁的高龄驾鹤西去。虽然她离开了我们,但她的人品和作品,将会伴随着时间的沉淀,历久弥新。

◆陈华文

钱钟书曾说,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对此,杨绛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译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出版的回忆录《我们仨》风靡海内外,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本)在学界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她的《干校六记》、《洗澡》等文学作品,是所有知识分子的案头必备书。

即便到了96岁高龄,杨绛先生还出版了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其书副标题是“自问自答”,谦虚得很,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她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此书也是杨先生于病中,提笔完成的一部人生“感悟录”。

在编排方面,书籍分为两个部分。杨先生将此书的前半部4万余字称为“本文”,文字所及,多为对生命根本问题如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的思考与追问。后半部14篇散文,如《温德先生爬树》、《孔夫子的夫人》等,则以其故事中呈现出来的是非善恶,与前半部分的文本契合照应,是为“注释”。

这本书是杨先生晚年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一般而言,人老了,就会想一些看上去古怪的问题。比如神鬼、灵魂、天命等,杨先生也不例外。本书前言中,杨先生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文化都用这类词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90多岁的高龄时,能洒脱地面对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在生命的末期,心存恐惧是常态,但有的人是被“死”给活活吓死。然而她超然面对,对生老病死看得淡然,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后也会离开这个世界,不必过于恐惧。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同样需要修炼。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杨先生认为,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必须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在现实生活中,浮躁之风盛行,尤其是不少年轻人按不住性子,总是想“马上成功”。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着“趁早出名”的论调。

客观来看,人在年轻之时,如果才华超众,凭靠实力获得人生的成功,当然无可厚非。对于多数人而言,兢兢业业地做好本业,久而久之,必然会有所成。

杨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中,处处流露着人生久经历练后的泰达与智慧。她写道:“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现实社会中,一些阿谀奉承之人、爱做表面文章之人,却经常捞到一些好处,于是有人效仿之、赞美之。假如我们的社会中谎言遍地、虚伪横行,那真、善、美则遥不可及。一个缺乏真诚和善意的社会,必将被黑暗吞噬。

杨先生能以105岁的高龄“寿终正寝”,与其说这是她修来的福分,还不如说这与她淡泊宁静、热爱大自然的心境有关。杨先生对微风情有独钟。她曾在散文《风》中写道:“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窗里任它进出,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清淡的情感。”字里行间,似乎清风徐来,恬然宁静的心态跃然纸上。

和其他女性一样,杨先生也爱花草。读书写作之余,常常在家“搬花弄草”。为了享受自然的清风,家里的阳台没有封闭。徐徐晚风吹来,自然之通达就晓畅全身。

杨先生在世时,曾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内心安静、高贵、富有。尽管她离开了现实中的世界,而思想依然在高处。她超然的生命之境,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