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可以触摸的时间
远去的年
节气诗歌
叩响传统敬畏
重温节气的气息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叩响传统敬畏

 

诗人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诗歌《从前慢》)。而现代化的过程,似乎是压缩时间和空间的过程。空调抹去了人们对四季的体验,大棚篡改了农作物生长的密码,冷冻技术打破了食物的地域限制。于是,传统农耕文明传承下来的“节气与饮食”的传统,早已在国人的高速生活中渐行渐远,沦为了美学的注脚和记忆中的一抹云烟。

如果失去文化习俗,中国人还剩什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曾说:“几百年后,当人类文明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可以完全控制气候,我们就像是生活在胶囊中一样四季如春,而我们吃的食物会完全按照营养需求比例配置。那时的人类在立春意识到要吃春饼,在除夕吃饺子的时候,习俗就变成了人类关于自身文化连续性与情感性的联系。然而,如果把这些连续性剪断,人类将变成多么无趣的生物。感受不到春夏秋冬,每天吃着一样的按照营养需求配置的食物。传统习俗的存续,对于人们而言,意义深远。”

因此,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才显得意义非凡。远古的先祖日观星月,笔录时间。他们按照天文、物候、气象将一个太阳年进行周期划分,据此安排农业生产生活。24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传承至今的一套时间认知体系,它在国际气象界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国人在喜悦之时,也被唤醒了日渐丢失的传统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彭牧认为,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生命观,不仅是人对于自然宇宙的观察与体认的结果,更是人作为自然与文化共同的产物,在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中对生命节律的深刻洞察。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认识节气智慧,焕发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意义和新生命,能安顿现代人的“文化乡愁”,普及华夏民族的文化价值认同,重拾文化归属感。同时,二十四节气也依然提醒着人们,人类最终逃不出自然的时间秩序,违背这些客观规律,就会带来灾难。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也是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