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金山岭下野山菊
为什么觉得丹麦美?
设计中的低碳妙想
临沂行
永存的母爱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存的母爱

 

◆李立

2014年1月29日一早,我接到三哥李峰的电话,说妈妈安详地离开了我们。我怎么也不相信妈妈走得那么快、那么突然,令我猝不及防。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立刻带上妻儿匆匆赶回老家。

尽管我已年近50,但是失去母亲的伤痛却和5岁的孩子是一样的。妈妈去世了,头顶的那片天塌了,再也没有妈妈给我的那个家了。站在母亲的棺材前,我握着她冰冷的手想把它暖热,可它却始终冰凉。我声泪俱下,千呼万唤,一直呼喊着“妈妈、妈妈,你醒醒啊,跟孩儿说句话啊”。哭哑了嗓子想把母亲唤醒,可她却始终沉睡。

妈妈去世前一句话都没留下,这成为我一生的遗憾。那一刻,我才明白生离死别的全部含义。我成了没妈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我再喊“妈妈”时,永远也得不到应答了。我想见妈妈时,只能在梦中。

3年之后的今天,我才有勇气试着推开记忆的闸门,回望母亲那艰难、质朴,既平凡又伟大的一生。

我的母亲出生在旧中国,她从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从小就被灌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6岁时被裹了小脚,20岁便嫁给我的父亲,从此担负起整个家庭的责任。父亲弟兄3人,我的爷爷奶奶一直跟我的父母生活,他们的一日三餐、四季冷暖都由母亲操持。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爷爷活了80多岁。印象中,母亲对父亲的照顾无微不至,两人几乎从未红过脸,这一点对子女们影响深远。母亲养育7个儿女,我们兄妹个个儿孙满堂,家道兴旺、安居乐业。

母亲生前并没有留下让儿女们恪守的警言家训,但她勤劳节俭又乐善好施、宽厚善良又仁爱慈祥的品德,是我们享用不尽并荫泽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某个不眠的夜晚或某个午夜梦醒的时刻,以往岁月的点滴画面便如影像回放一样清晰在目,历历如昨。

记得我已经七八岁了,还淘气地趴在母亲那已经不再健壮的肩头,她就那样背着我,亦步亦趋地在红薯地里劳作。我再顽皮她也不舍得苛责,她再疲惫也舍不得将我放下。我们家院子很大,长满了母亲栽种的各种果树,还有她喂养的猪马牛鸡鸭鹅。白天采桑养蚕,夜晚,一灯如豆,母亲又要织布到天亮。每逢家里包了饺子,刚一出锅,母亲必先盛出几碗让我端给家里的长辈。只要家里杀猪,母亲都要切下一块块猪肉分给左邻右舍。母亲大半辈子都在创造财富,可她十分节俭,几乎不花钱。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很早我便下定决心,在我身上决不留下这样的遗憾。我在东北工作期间,便把母亲接到身边照顾,像小时候母亲带着我一样,出门时都将她带在身边。此后的几年,我专门抽时间,陪伴母亲游历了河南省内的各种名胜古迹,休假时又带母亲转遍了祖国江南的名山大川。2000年我调入北京工作,又把母亲接来一起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可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与博大深沉的母爱相比,我们的乌鸟反哺,哪能报答万分之一?

如今,母亲故去已经3年,她若泉下有知,一定知道孩儿在深深地思念着她。我总是想,为妈妈做得实在太少,我还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妈妈,您为什么不等一等呢?3年过去了,每次想到这些,泪水还是打湿了我的眼眶。

母亲操劳一生,是累了、该休息了。幸好还有我们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一起回忆妈妈曾经给予的温暖。母亲也教会我们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善待社会,善待所有你爱的人,同时积极向上、努力干好工作,妈妈的这些品质都在我们的身上延续。

妈妈,我们永远记着您的爱,永远爱您,思念着您。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