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古村镇上的一抹斜阳
文化益智节目涌现“综艺清流”
纪实小说《霾爻谣》出版发行
“诗词大会”唤起内心深处的感动
仪式继承下的社交互动?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词大会”唤起内心深处的感动

 

◆张熙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并热烈讨论的“现象级”综艺节目和文化活动。一时间,诗词大会近乎成为古典诗词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赛幕垂落,诗词大会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反思却并未因此而终止。作为综艺节目的诗词大会和由此引发的文化现象,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首先是重拾对于古典诗词的关注和兴趣。毋庸置疑,央视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内主流媒体之一,在春节假期的黄金时段推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恰逢过年闲娱与阖家团圆之机,更是凭借大众传媒和主流媒体的力量,将人们的关注重心和谈论话题重新聚焦在清新隽永的古典诗词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上来。

才华横溢、机敏灵动的参赛选手,端庄得体、洒脱从容的央视金牌主持人,妙语连珠、风趣幽默的点评嘉宾,以及极具知识性、竞赛性和观赏性的节目赛制设计,都成功地将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重新推向普通百姓的关注中心。在这个意义上,“诗词大会”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口碑与收视率齐飞”的视听盛宴与文化大餐,更是通过其特有的媒介载体和传播渠道,聚焦公众注意力和兴趣点,在大众传媒网络和电视综艺节目的环境中,形塑着新的文化坐标和文化现象。

其次是继续学习和传承古典诗词的热情和定力。关于“诗词大会”,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回到古典诗词本身及其学习、积累、赏析和分享的过程。借用本次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蒙曼老师的评述,“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诗词基因还在,一旦有一种形式把它展示出来,就会形成一种喷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汉字、成语、诗词等形式在内的文化载体,面对的是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消费社会的逛吃买睡,景观社会的狂拽酷炫以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众传媒中无所不在的“痛点”、“烂点”和“槽点”。

这些凝结着传统文化美感特质和民族品格精粹的文化、艺术形式,更是让人们在中华大地的奇伟秀丽中重新凝聚起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在千百年前的诗情画意中重新找到文化血脉与文明基因。进而,它又使得社会公众,特别是在校学生、青年朋友以及关注、喜爱和认同包含古典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人们,将对古典诗词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精粹的学习、积累、运用,通过“诗词大会”的举办和影响而更加确信、笃定且执着地坚持下去。

再次是古典诗词本身所包含的生发感动与精神动力。作为极具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和内生型的情感认知,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赏析和感触,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个体的知识过程与人生体悟,回到个人对于具体文本、作者、流派以及穿梭于历史情境和现实世界中的美感特质的理解和诠释。正如著名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所感叹的,中华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而历久弥新、永世传诵,正是因为它其中所包含着的生命涌动和情感生发,能够唤起个体内心深处的感动和力量。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这不仅是叶先生90余载漂泊流离而穷且益坚的真实写照,不仅是她70多年学习、研究、教授和传承古典诗词的毕生志业,更是激励和感染每一位诗词学习者、爱好者和传承者的精神源泉,也是“诗词大会”在落幕之后能够带给我们的对于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的永恒感动和不竭动力,并由此融入每位当代中国人关于社会问题的求解和人生问题的求索之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