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境界-人物
3上一版
 
山水镶嵌风情中
我眼中的陶先生
Stefano Boeri: 垂直森林搬到南京
营造社区“绿细胞”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水镶嵌风情中
——记著名中国画画家沉浮
沉 浮 Chen Fu

沉浮,原名陈夫,安徽人。当今中国画坛颇具实力的青年画家和艺术策展人之一,长期从事中国画的创作和组织工作。主攻花鸟和山水,尤擅画梅,其作品跨三界(花鸟、山水、汉字),行为跨三界(美术、影视、旅游)。
 

◆本报记者黄勇

从艺30余年,著名画家沉浮从安徽的一个小县城走出,凭借一幅幅独具特色的中国画,走遍大江南北,走出国门。回首往昔,他愈发确信,一名艺术家,留下什么样的作品最重要,绝不能被市场所左右。这是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

画遍中国,记录时代

“你说,要是一个人现在就知道今后30年要干的事情,这是无聊还是幸福?”沉浮点燃一支烟,在袅袅升起的烟雾中,若有所思地发问。

这件“今后30年要干的事情”就是由沉浮策划的中国美术界品牌文化活动——“中国画·画中国”。

世纪之交,中国书画在迎来繁盛之时,也产生了诸多乱象,很多迎合市场癖好、滥竽充数之作迅速膨胀,“猫好卖画猫,狗好卖画狗”,而反映时代精神、纪录社会现实的原创书画精品却日渐鲜见。

对此,沉浮深以为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何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精品?就是因为他关注当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没有现代技术的帮助下,用艺术手段,真实记录了宋代的建筑、交通、经济、生活,乃至服饰、发型等,让我们这些后人一看就知道:喔,宋代是这样的!不被市场所左右,真实记录时代,这才是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这才是艺术品的价值。”

于是,由沉浮策划、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大型文化品牌活动“中国画·画中国”于2004年在江苏省启动,计划用30年的时间,一年画一省,画遍中国,记录时代。“中国画·画中国”以其求真、求精、务实的态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自启动以来,至今已坚持13年,画完了13个省,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纪录社会现实的原创精品在中国美术馆和各地展览,出版专题画集多本,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有一件事情至今让沉浮刻骨铭心。

2007年,“中国画·画中国”活动走进四川成都,沉浮和一批画家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了当时的北川、映秀等地的美丽风光、人文风情。

“我记得非常清楚,2008年5月12日,我正好在成都,与四川的朋友讨论怎么把我们的作品进行展览。可谁曾想,就在那天的下午2点半,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沉浮沉浸在回忆中,“北川、映秀遭到了毁灭性破坏,我们画过的很多地方瞬间消失了,但由于我们的作品记录了北川、映秀此前的环境与风貌,竟成了‘绝笔’,后人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这里曾经的风貌。一件作品拥有如此巨大的意义和力量,这是我们事先根本没有想到的。”

这进一步坚定了沉浮把“中国画·画中国”活动坚持下去的决心。

“我找到了今后30年坚持要干的一件事。”沉浮笑着说道。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文化

人从自然中走出,最终也将归于自然,回归田园、山水。现代社会,农村城市化、城市商业化愈演愈烈,水泥森林林立,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和改变,谁来关注?作为主攻山水的画家,沉浮对山、水、环境三大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似乎更为敏感,也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

2012年,“中国画·画中国”活动走进宁夏。沉浮和其他画家深入宁夏,画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这次活动给沉浮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创作条件。在西海固地区,他们在路边写生画画时,只要车一过就尘土漫天,把画布都遮住了,拂去尘土继续创作,等一幅画完成时,满头满脸沾满了泥土,头发都打结。西海固非常缺水,一天只能用三次水,“这增强了我对水的保护意识。”沉浮说。

作为一名画家,沉浮在创作时首先感受到的是这个地方的环境和文化元素,没有好的环境,画家创作岂不是无本之末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文化。

在法国尼斯举办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时,沉浮对这里的建筑环境留下了深刻印象,“尼斯的建筑从色彩到造型都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与城市环境非常和谐,不是比谁的牌子大、谁的牌子亮。”

“反之,我们有些地方,不顾自身历史文化特色,不顾自然环境,乱搞城市雕塑,反而破坏了环境。”沉浮说。

沉浮直言,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雾霾频发,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的地步。作为一名艺术家,要有责任感、会思考,给这个社会留下一些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

“中国画·画中国”活动10多年的坚持,使沉浮感受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保护环境的意识也逐渐增强,逐步内化为自觉意识。“我们现在野外写生,不留下一张废纸,废水也收集带走。保护环境的意识不会突然产生,但会慢慢产生,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一点点去改变。”

用艺术改变贫穷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道理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简单。过去美术扶贫,不是捐钱,就是捐画、捐物。对于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这样的扶贫方式,只是输血,不是造血。怎样用艺术的方式改变贫穷,为贫困地区带来可持续的收益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沉浮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安徽省滁州市的明光市三界镇,沉浮找到了答案。

2011年,沉浮开始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呢?“不知是自然的造化,还是上苍的安排,每次我驱车回安徽老家时,都会经过一个让我驻足的地方。这里没有名山、没有大川;没有古刹,也没有奇观。但这里既有江南的秀润,也有西部的苍茫、博大和深远。近四十年的海内外艺术之旅,让我的心在这里停驻。”沉浮说。

三界镇地处长江、淮河分水岭,是针叶林、阔叶林互生的丘陵地带,村庄、树林、土包、小湖,线条优美、安静纯净,非常适合沉浮的画风。在这里,沉浮摈弃心中杂念,醉心画幅,挥洒天地,一幅幅 令人心旷神怡、独具特色的画作诞生,名为“三界外”的画展也将这些来源于沉浮心中“世外桃园”的佳作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渐渐地,三界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名气渐起,更多的人慕名而来,三界镇借此建起了三界外景区,日接待游客近万名,节假日更是人来人往,当地百姓的生活也由此逐渐改善。

从2013年开始,沉浮带领一批画家和学生,把三界镇梅郢村村民居住的白墙当成画布,各种涂鸦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一个很普通的村庄,逐渐变成了吸引游客的艺术旅游休闲目的地和儿童美术体验区。

大批游客的到来,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有的村民,光靠卖给游客画画的小盒颜料,一天就可以卖到8000多块。

沉浮因此获得了村民的尊重,被授予“荣誉村长”称号,“老百姓的认可比什么都重要”。

艺术扶贫收到了良好效果,沉浮计划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钓鱼台村、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上坪村等地,探索中国美术界艺术扶贫新模式。

“用艺术改变人生,我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沉浮说。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