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境界-人物
3上一版
 
山水镶嵌风情中
我眼中的陶先生
Stefano Boeri: 垂直森林搬到南京
营造社区“绿细胞”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眼中的陶先生

 

◆徐琦

他头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多个耀眼的光环,在微量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区域环境过程研究、微量污染物的形态、迁移活性和生物有效性等方面取得过系统成果。近年,他又侧重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归趋模拟、暴露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仍是著果颇丰。

生于上海的他,有着南方人的精致、细腻。采访中,他会不时地打断我,纠正一些不够严谨或是过于绝对的表述,尤其是对于他的研究成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同时,他又有着南方人热爱生活、讲究小情调的特点,并非常人想象中不苟言笑、埋首故纸堆的老科学家,平日里喜好收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小玩意,并乐在其中。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比起院士、老师等老套的称呼,我更愿意称他为“先生”。

初识这位陶澍先生,源于《南方周末》组织的一次媒体讲座。身为授课嘉宾的陶澍,有两个细节引起了我的兴趣:一是没有手机;二是收藏沙子。

不用手机的“现代人”

根据德勤2016年11月12日发布的《移动消费大未来:2015中国移动消费者行为》报告,接受调查的2000名中国用户数据表明,58%的消费者每天查看11~50次手机,平均每小时查看1~2次。而有20%的用户每天查看超过50次手机,平均每小时大于3次。

很多现代人其实已经将自己粘在了手机上,而陶澍恰恰是一个没有手机的人。没有,当然也就不会用。

谈及此事,他说,“实在不愿意手机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信息洪流占用我的时间。” 这次来采访陶先生,通过邮件来来往往邀约了一个多月。由此可见,没有手机,他依旧是忙的,但主要是忙于科研工作。

对陶澍来说,时间很宝贵,在网络空间里,有人用这样的话表达对陶澍的敬佩,“谁能多年来如一日,只要不出差就早七点到晚十点都在办公室工作,我所闻者,陶澍也!”

收藏沙子的“年轻人”

看到此处,或许你会以为,陶院士只是一个埋首象牙塔的“宅男”、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旧式学究。可是,这显然又是一个偏见。

走进他那间目测不足10平米、拥挤却毫不凌乱的办公室,让我联想到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办公室内最显眼的,莫过于办公桌上两台大电脑,见面时,陶先生正在准备去环保部参加专家会商会的材料。据说,老先生开会的时候做记录,都是直接敲入笔记本电脑,打字的速度极快。

陶先生的办公室满满当当,但进门处的立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三排玻璃瓶子,很是惹眼。每个瓶子上都贴着写有地名和人名的标签,里面装着各种颜色的沙子。不知情的人,很容易会误以为是什么实验样本。

说起他的这些宝贝沙子,陶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采。学生、朋友们知道他喜欢收集世界各地的沙子,每到一处就捧一把回来当成礼物送给他。他每次都如获至宝,找来酸奶瓶子细细珍藏,上面标注着赠送人的名字和沙子的“国籍”。

陶先生说,他不仅热爱收集沙子,还喜欢收集各种硬币。我无缘得见他的硬币,但想必也是极为丰富的。

虽然长年身处斗室,也已经是66岁的高龄,但陶先生却仍然保持着对大千世界各种微小事物的好奇心。他说,他热爱收集而不是收藏,近乎偏执地热爱收集这类不值钱的、一般人不会在乎的东西,这样的“恋物癖”大概缘于他依然有一颗年轻的心,这也是属于他的小确幸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