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净土在此,千里不遥
竹桥古村闻书香
金雕报恩
古村落之思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竹桥古村闻书香

 

◆邱海辉

犹记得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那时的仲永,突然会作诗,想来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临川才子金溪书”,说的就是金溪县在雕版印书方面的闻名,在当地,晴天里晒书也是一道熟悉的风景。

竹桥村是金溪书的发祥地和主要承印地,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1430年)。现有村民206户,816人,皆余姓。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竹桥村,或许该归功于《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在竹桥古村的拍摄。

择一暖阳午后前往。经行金溪县城秀谷大道,城外往北东乡县道上10公里,右侧水泥乡间小道口,赫然矗立一牌坊,横书3个遒劲大字“竹桥村”。

竹桥村里明清建筑连片,约有百余栋,大多数还住着人家。其中明代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其他为清代建筑,均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

村中有总门楼和上、中、下三门楼。在古村的总门楼前方,有呈“品”字型排列的品字三井,井旁被石栏杆围了起来,这三口井分别是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建成。看我打量着这三口井,村民笑着说,“你看,三井外圆内方,像不像一枚铜钱?”原来这是祖先告诉村民后代,无论是为农、为商、为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了人品。看似简单的3口井,竟然有这般深寓。

进村不足两百米的石板路两边,集中呈现在眼前的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筑群,气势宏伟,边行边默数,果真百余栋之多。石板路上,隐约可见一“本”字,门楼后面有个“人”字,是以这条石板路叫“人本路”,告诫村民,做人不要忘本归根。中门楼的左手边,是“惜字炉”,古时村里如果地上掉有写了字的纸张,不能用脚去践踏,而是集中拿到这里来焚烧,足见竹桥先人对文字有多重视。

而令人好奇的是,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庄,祠堂竟建有5座。需不需要这么多祠堂另当别论,看过之后,才知晓这些祠堂充满亮点。

步云公祠,是村中保存得最好的一个祠堂。村民说,祖籍金溪的原红十一军军长周建屏,曾经在这里建立过第一个农村革命委员会。血雨腥风的反围剿年代,这里不受战乱殃及,实属不易。祠堂正中高高悬挂的“将军堂”似在告诉后人,这里曾经的红色辉煌。而镇川公祠,几百年来是本村儿童的启蒙学习场所,更有《四库全书》副总撰曹秀先泼墨留于金溪唯一的真迹“对云”二字。

每座祠堂的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身临古朴庄严的祠堂,能感受到它们冬暖夏凉的通风,恰到自然的排水系统和惟妙惟肖的门楣雕花,无不展现出旧时能工巧匠的智慧。

苍岚山房,曾经不只是竹桥村的书院,还是一个综合性的祠堂。山房前面是私塾,正堂是住房,右边是雕版印刷作坊和晒书楼。走进两处印刷作坊,我仿佛看到几百年前,竹桥人一丝不苟排版校对、印刷成书的身影。去到正堂的时候,发现坐着一位花甲老人,正拿着一本发黄的书在认真阅读,身旁还放着一副象棋。

不忍打扰,我悄悄地转身。石板路的尽头是泥巴间隔的小竹林,青青翠竹,衬托了竹桥村的幽静和古韵。与竹林同翼的是一条简易的村间水泥路,一排新居,有平房、有小楼房,是而今村民居住的地方,房前屋后都是古树环抱。

竹桥村只是金溪县一个古村落的缩影,周边还有许多未被开发的古村落,如浒湾镇书铺街、蒲塘村、东源古村等,都带有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

斜阳西下催人归,回首身后的竹桥古村,在落日余晖的照影下,弥漫着淡淡的古韵书香。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