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在自然与现代文明的边缘
图片新闻
让世人知道克里雅人的选择
文化产品,一热就扎堆儿?
微博+环保 传播有门道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5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产品,一热就扎堆儿?

 

◆杜海滨

炙手可热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落下帷幕。人们尚在回味,又一部同类题材的《国家行动》便接棒在央视开播。而且,《国家行动》并不“孤独”。有消息称,从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已立项7部与反腐有关的电视剧。原来,《人民的名义》只是潮头,真正的“巨浪”还在后头,反腐影视剧在短期内扎堆儿问世了。

我们当然有理由对这一大波反腐剧抱以期待。毕竟,《人民的名义》从尺度到剧本,再到演员阵容,都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面对即将到来的反腐剧浪潮,我们可以由衷地赞叹反腐成果,对未来的政治环境充满信心;我们也可以玩转各种“达康书记”表情包,在微博、微信中调侃着剧中人物。

但是,仅此而已吗?

或许,我们还可以跳出电视剧本身,冷静想一想“扎堆儿”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扎堆儿?为什么会扎堆儿?

电视剧剧种扎堆儿的背后,是多年来更广泛的文化扎堆儿现象。我们见识了太多“热潮”。2004年由“超女”引爆的选秀热,近几年充斥荧屏的抗日热、谍战热,一度火遍全国的国学热、养生热,还有今天吸引万千粉丝的综艺热、仙侠热。

实际上,任何扎堆儿的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有一场利益的博弈,或经济,或政治,或社会。君不见千百商家为争夺节目冠名权而豪掷千金,而投资抗战剧起码保证了政治方向上不会犯错。反腐剧的复兴,更是戏骨扎堆儿、收视扎堆儿、口碑扎堆儿,实现了政治方向、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三赢。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决定一切,高流量文化产品必然带来高效益,与网络的融合给了文化更便利的“扎堆儿”条件。既如此,还有什么理由不扎堆儿呢?

文化的扎堆儿说到底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的聚集。此三者分别对应政策、利润和需求,成为文化扎堆儿现象出现的土壤。政策居于高位,需求连接社会民众,利润居中为投资方所追求。三者中,政策、需求地位主动,也更具变化性,而利润则相对被动,其变化更多依赖其余二者。一旦政策环境变化,民众口味转移,利润点也必然紧紧跟随。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三者变换可以掀起新的文化热潮,同样也是热潮终结的原因。我们看到,选秀热至今已无多大市场;抗战剧如今少有精品,“神剧”辈出;国学热、养生热到今天早已成为不再新鲜的“李杜诗篇”。应该说,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国家的文化政策还是相对宽松的,因此,投资方想要利润,就必须时刻把握多变的民众需求。但是,往往是口味变化在先,产品变化在后。当一大批文化产品扎堆儿出现,时间久了人们的口味必然会产生腻烦,此时产品若不做出改变,就可能面临砸招牌的结局。这也是为什么文化的扎堆儿现象中,口碑最佳的往往是先行者。

在此,当我们得知反腐剧还将长时间“霸屏”的时候,除了欢呼,还应谨慎地希望后来者能够多出新意,多做变化,在政策框架内坚持符合民众需求。这样才能让反腐剧流行的社会效益持续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