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汪曾祺:一个有趣的老头儿
敦煌,文化汇流的地方
毛志成笔下的敦煌记实
何为真正成熟的小说?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5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敦煌,文化汇流的地方

 

◆陈旻

“一定要穿上盛装去亲近古老的战场,感受当年的烽燧狼烟。”这是从我心底发出的声音。

当我穿上一袭大红唐朝古装,立于残破城墙时,远望河山,似乎听见“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看见烽燧狼烟卷遍大漠古战场,金戈铁马的豪情瞬间涌来,我的心仿佛也驰骋在远古的时代,踏尘于古老的历史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历代文人纷纷吟唱、表达离情别绪的场所就在阳关。我似乎看到巍峨的城楼下,荒漠上厮杀的军队,金戈铁马,剑舞黄沙,尸横遍野,血染沙场;但见万里之遥,大漠风吹着骑马的商旅,在落日长河、孤烟城堡中,只被风和时间扬起过灵感,沉浮百感的壮歌依旧徘徊在西部之西。

阳关的威严早已荡然无存,它的辉煌需追溯到汉唐时代。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阳关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边塞诗人岑参曾写下“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的诗句。宋以后,来自白龙堆的流沙狼吞虎咽,逼着人们东撤,阳关就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6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横贯甘肃省东西全境1600多公里。从汉唐到元末明初近1100年间,河西走廊更是创造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空前盛况。而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咽喉、西边之锁匙,是中西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的集散地。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一带一路”倡议与敦煌的区位优势高度契合,给敦煌再一次重现辉煌的历史机遇。

就在昨天傍晚,我穿梭在敦煌繁华的文化一条街道,融入在这浓郁的艺术氛围里。在这样一个哲学求真、宗教向善的环境里,百姓善良实在,遵从内心的召唤感受生命,使庙堂之上的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收藏融入这市井人生。走两步可见一个民间艺人,三步遇见一个雕刻家……

我相信我看到了遗落在历史尘埃上的辉煌与华丽。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生命,因为贸易,因为信仰,因为艺术,万人在此云集穿梭;千年后,为了感知,为了夙愿,为了陌路,我们聚集于此,就是想让自己内心和敦煌的某个情结碰撞一下,得以欣慰。

千佛洞内壁画里的水流清澈,大融合的民族,纷纷流在一根丝绸般的渴望上。那个反弹琵琶的舞者,虽经岁月擦洗,依然光彩照人,她在弹奏些什么?莫高窟的历史犹如悬在半空中的一部无字真经,在烟光弥漫中凝聚起来,遗留下多少秘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有谁能参得透?寂静的冷月,孤独的洞窟,身世把历史踩疼,把敦煌踩疼。敦煌是梦幻的,是诗意的,是痛苦的,是现实的,是丝绸之路上活着的楼兰。

而今,敦煌就是一个文化汇流的地方,恰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所说:“敦煌文化是多元文明之间对话、相互影响的结晶。没有外来文明的滋养,也不可能在这样的边陲之地形成如此丰富绚烂的洞窟艺术”。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