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划定生态红线要做到“三个坚持”
向公众开放更多的环保设施
话说高考的“环保元素”
全面小康需要“绿色”打底
噪声投诉过四成
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
治理“散乱污”要做好技术服务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公众开放更多的环保设施

 

当前应积极开放更多的环保设施,让更多市民参与到体验活动中来,在互动中提高认识,增进理解,将民间推进环保的力量凝聚起来,彻底改变环境保护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

◆胡桓平 刘妍妍

六五环境日期间,很多地方都举办了公众参与活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人都应积极做践行者、推动者,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但是从现实来看,一些人的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一方面,认为环境污染是别人造成的,与自己无关,将自己置身事外,但对美好环境的期待却甚高。另一方面,缺乏基本的污染治理常识,偏见、误解较多,不利于形成环保合力。对此,笔者认为,必须拓宽环境教育渠道,逐步提高普通群众的环境意识。

前不久,环境保护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要求将四类设施定期向公众开放,旨在通过公众的亲身体验,让公众理解、支持、参与环保,同时增强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的信任度。敢于面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等四类设施是环境治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改善环境质量不仅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更要有环保工程作支撑,每一个环保工程都由实实在在的构筑物和设备组成,有其特殊的建设和运维要求,是经得起公众参观、检验的。将这些环保设施的大门打开,是环保自信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责任担当意识。主动站在聚光灯下,除了规范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用实招取得实效,别无选择。

目前要求开放的四类环保设施都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其中,环境监测是基础性工程,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治理设施的处理效果,可以把群众对环境的感受用数值表达出来,提高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处理直接与生活污染相关,开放这类设施有助于培养广大市民良好的日常习惯,做到行为自律,尽量减少个人、家庭的污染物产生量。

南宁、大连和长沙等城市先后开展了公众看污、评污活动,组织部分市民参观雾炮车喷淋降尘、了解生活垃圾如何焚烧发电、体验环境监测过程等。市民发现污染产生不经意,处理起来却很费力,从而达到了宣传环保理念、消除环保误解、凝聚环保共识的预期效果,这些做法值得推广。笔者认为,当前应积极开放更多的环保设施,让更多市民参与到体验活动中来,在互动中提高认识,增进理解,将民间推进环保的力量凝聚起来,彻底改变环境保护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

虽然目前还没有对数量众多的工业企业类污染治理设施提出开放要求,但它们是环境治理的主力,也是群众更关心的对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接受群众的参观、检查。为此,火电等大中型骨干企业要提高认识,按照相关要求,把自动监测设备装起来,把企业外电子显示屏树起来,把网上实时数据联起来,将污染治理效果向社会公开。同时,有计划地将治污设施向公众开放,改善企业在环保方面的社会形象。治污表现良好的企业,应寻找合适的平台有效展示相关成效,供其他企业借鉴。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