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境界-人物
3上一版
 
陈文森:以绿色的名义告别青春
“护鸟英雄”黄喜民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文森:以绿色的名义告别青春

 

◆本报记者张黎

离别,是夏日校园里挥之不去的永恒话题。而在陈文森眼里,为这场略带伤感的狂欢盛宴注入一抹绿色,是对青春最好的告白。

从最初他一个人的坚持,到如今全国百所学校的近百万学子参与其中,陈文森创立的“绿色离校”项目累计在校园内回收书籍53万余册、衣物36万余件、塑料瓶31万余个,电子及其他产品5万余件。这些物品通过爱心店铺低价售出,或是免费捐赠给在校师生,或是寄往偏远山区,受益人数达百万。

6月的毕业季里,那些身穿“绿色离校”绿马甲的社团志愿者们,无疑是校园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从大学生到职场上班族,陈文森的公益坚持,一做就是9年。

◤人生总要疯一回

戴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陈文森,只要一说起公益和他发起的“绿色离校”项目,就如同变了个人,似乎有聊不完的想法和无穷无尽的新点子。

想想也是,旅行、拍照、聚会,当毕业生们用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活画上句号时,陈文森却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绿色离校”公益项目上。

他开玩笑般说起,灵感源于一床被子。

2011年6月,在西南石油大学的毕业生宿舍楼,还在上大三的陈文森提前感受到了校园里弥漫的离别氛围。

在帮毕业离校的师兄搬行李时,寝室外阳台上挂着的一床被子上,用墨水书写了“油院,我真不舍得走”几个大字,那个瞬间让陈文森有些动容。

送走了师兄,陈文森发现宿舍里留下了很多带不走的日常生活用品和书籍等,而这些东西只会被当成垃圾收走。“能不能把这些物品收集起来循环利用,这样既满足了他人的需要,又不会造成浪费。”

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升入大四,陈文森睡不着了。凌晨,他在QQ空间里更新了一篇日志,是写给自己的月度计划书,策划“绿色离校”就在其中。

在学校环保社团“绿舟协会”工作3年多,绿色环保理念在陈文森的头脑里早已深深扎根。全国第一所环境协会图书馆、校园垃圾分类回收、高校水果贺卡项目全国总负责人……在大学期间,陈文森组织发起的多个环保项目受到外界高度认可,他也因此获得了“绿色中国2011·环保成就奖”组委会授予的“杰出环保领军人物奖”,是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

然而,从零到一的过程,总是比想像中复杂。一边要到学校里各办公室游说,争取校方支持;一边要联合校园里各社团负责人,动员他们参与活动;还要去各院系发放宣传材料,为活动造势。两周的时间里,陈文森没有在凌晨4点以前睡过觉,而每天上午9点左右照常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忙碌。“学校的各院系、各部门我几乎全都跑过了。”

总要“疯一回”。

为了活动能顺利审批,陈文森甚至写了一封“求助信”,直接递到了校长面前。

顺利通过。陈文森悬着多日的心,终于落了地。

“有人骂我,说我有病,因为我那时工作还没签,干嘛还做这些项目,一点好处也没有。可我感觉这个项目真的很有意义,我不后悔。”说这话时,陈文森语气坚定。

在西南石油大学2012届优秀毕业生成长报告会上,陈文森说,发起“绿色离校”是为了给母校留下点什么,因此整个项目贯穿“绿色感恩”理念。“其实除了记忆,毕业生还可以留下更多,比如用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母校4年对自己的培养。”

◤只做一年、做一次,远远不够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陈文森的组织带领下,西南石油大学刮起了一股“绿旋风”。

他们组织毕业生为母校栽一棵树添一份绿;开展“校园爱心传递”,毕业生把不需要的书籍免费赠给学弟学妹,部分专业书籍捐赠到图书馆;而不需要的生活用品则捐赠给山区的贫困孩子。

一系列的环保公益活动,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

“绿色离校·绿色感恩”环保公益项目,鼓励着即将告别母校的学子做绿色行动派、做环保先行者。

只做一年,远远不够。

毕了业、在北京工作的陈文森渐渐感到,社会上“冷漠”氛围浓重,他希望把“感恩”这个主题更好地融入毕业季,将“绿色离校·绿色感恩”环保公益项目推向全国。

在没有任何团队支持的情况下,陈文森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始了全国推广的紧密筹划。

他忙得焦头烂额。每天下班后,他马上打开QQ,联系各大媒体、整理社团资料、回复各学校负责人的问题以及制作宣传海报等。“经常开着几十个聊天页面,回复不过来,一不留神就到了半夜。”

陈文森说:“最开始挺难的,只有十几所高校社团表示精神上支持我。也遇到过挫折,说我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

他没有放弃,心底里倔强而坚决,“我就要做个不为名不为利的活动给你们看看”。

凭借自己广泛的高校社团资源和那份坚守,在没有一分钱支援的情况下,2014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公益之行席卷全国各大学校。腾讯微博“绿色离校”热门话题讨论超过11万条,活动甚至走进了广东中考题。政府机构的认可支持,数十所中小学的密切配合,全国109所高校的携手合作,20余家NGO的友情参与,最终循环利用书籍8万余册,衣服、棉被6万余件,计算机、耳机等学习电子产品5000余件。

接下来的两年里,高校社团的参与热情高涨,回收物品的数量更是不断突破新高。以“绿色离校·绿色感恩”为主题,部分高校举办了讲座、论坛20余场,甚至被纳入了优秀毕业生晚会及毕业典礼。

东北电力大学社工协会指导老师袁丽峰说,自己是在网上查资料时看到了“绿色离校”活动,而这一活动理念与她本打算开展的毕业生文明离校活动不谋而合,于是主动和陈文森取得了联系。

不只是高校,很多中学也纷纷加入了“绿色离校”的行列。焦作市十二中张燕霞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学校每年高考完学生都会有撕书的现象存在,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倡导学生感恩离校。我在上网搜集资料的时候找到了陈文森,于是报名参加。”张燕霞说道。

著名大V、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主任陈里也在自己的微博里给“绿色离校”活动加油鼓劲,支持“绿色离校”,愿意为此呼吁、点赞。

一直以来,“一天公益”发起人、中华慈善奖获得者刘猛都在关注并支持着“绿色离校”项目,可以说,6年来,刘猛见证了“绿色离校”的成长。

◤是环保公益,也是传递感恩的心灵旅行

又到一年毕业季。陈文森即将晋升为新手爸爸,他还来不及过多地享受这份喜悦,新一届的活动又要准备就绪了。每天都要与遍布全国的大学生社团负责人联络,电话、邮件、微信纷至沓来,但陈文森乐在其中。

截至7月初,已有300余个高校社团报名参与活动,“绿色离校·绿色感恩”项目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高校公益活动之一。

北京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校园内,学生们正忙着整理“摊位”,将收集的书籍和学习资料一一分类。“今年我们也是‘绿色离校’活动的参与者,”高三学生王振兴说,在离开母校的时刻,愿将我们的感恩之心化作沉甸甸的书籍,让它永远留在校园中。

随着活动的逐年深入,陈文森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广阔的眼界。以公益带动公益,他倡议社团将回收来的旧塑料瓶卖钱,用来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买水杯;书籍则倡导校园内循环流动,校园的回收活动禁止发放传单,禁止回收自身不能处理的闲置物品,最大限度地避免二次浪费。陈文森说,今年希望争取到更深入的公益合作,在一天时间内,校园内的衣物包裹可以免费邮寄。

陈文森欣慰地看到,“绿色离校”每年的活动都有拓展,参与的高校越来越多,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目前已形成20多个子活动。“骑行社团倡导绿色出行理念,手工艺品协会将回收物品DIY成工艺品,也有的学校让毕业生重走大学校园,与老师一起体验户外健康运动,告别传统的感恩宴,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今年,“绿色离校·绿色感恩”项目还与“2017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紧密结合,纳入“学榜样我行动”品牌活动中,同时开展、同步实施,在学校充分发挥青年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工作几年赚的钱,全都投在了“绿色离校”项目上,陈文森坦言,“来北京这些年,没有存款。”可他在组织“绿色离校”的活动上却“出手阔绰”。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激励校园公益社团参与“绿色离校”项目,陈文森义务为参与社团印制并提供了上万个海报、横幅、旗子,甚至为积极参与的社团和个人自费设立奖金1万元。

朋友圈的伙伴实在看不过去,“不能让你一个人出人出力再出钱”,陈文森的三位朋友也自愿出资,支持他的绿色行动。

“最开始,所有成本支出都靠我和爱人的工资积蓄,直到去年有了企业愿意赞助,我才不用完全自掏腰包。”

长期补贴公益项目,年轻的夫妻二人也曾因生活压力发生争吵,最终在对环保理念的执着追求中,他们还是成为携手并进的环保“夫妻档”。

紧跟时代,陈文森也开始利用网络直播进行活动的指导培训。谈及未来,他期待在现有的基础上,进入校园二手物品市场及校园招聘这部分,包括开发APP。

目前,陈文森还是一个人带着几位志同道合的志愿“协调员”来操作整个公益项目,所有联络都通过线上完成。他表示,如果将来有合适的机会,会考虑打造一个专业团队为“绿色离校”活动服务。

别了,整洁明亮的教室;别了,优雅静谧的紫藤长廊;别了,敬爱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今年的毕业季,因为校园里的一抹抹绿色,而显得暖暖的。

“绿色离校”公益项目解决了毕业生的书籍、日常旧物的再利用问题,但其中最难解决的是旧衣服再利用。“一天公益”承担了处理这些旧衣服的工作,通过将其进行分理、清洗、包装后,统一送到贫困地区,至今已有1.5万儿童因此受益。

刘猛说,“绿色离校”和“一天公益”在理念上是一致的,就是倡导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模式。

“绿色离校,绿色感恩”公益活动为毕业生们送去了一份既有新意、又有心意的离别礼物,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绿色公益的种子,并把爱心、环保、感恩如星火般传递下去。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