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书店成为北京的闪亮名片
实体书店 迎来良机
爱读书的环保局长
开创“书+X”创新模式
弘扬传统文化 拓展国际交流
未来书店:空间化与特色化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8年8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来书店:空间化与特色化

 

◆特约撰稿王扬

近日出台的《北京市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也明确了扶持实体书店任务的具体方向,即“空间化”与“特色化”。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色,但面临各种文化载体的冲击,书店的转型升级无疑也迫在眉睫。书店“转型升级”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上了年纪的读者,一定还会对书店开始“开架售书”这一革命性的改变留有记忆——在那以前,读者想要翻阅某本书籍,唯有通过店员才能实现。而开架售书,无疑大大加强了书店的开放性,让读者有机会与未知的书籍“自主邂逅”。这一改变是与知识传播的潮流相契合的,而现如今,当我们身处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知识的传播已经可以用“爆炸”来形容时,书店无疑就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面对读者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书店“空间化”无疑是应景且必要的转变方向。随着各类网上书店越发勃兴,电子阅读越发普及,人们在书店购书的需求也不可避免地越发减少。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空间,书店在线下为读者提供一方聚合思想与休闲场所,给人们提供身临其境“亲近文化”的这一功用,却显然是线上难以成行的。因而这次的实施意见,便着力在书店“空间化”这一方向上提供了助力,不仅在租金补贴的力度上十分可观,同时还提出了鼓励利用腾退用地开办书店、鼓励企业为实体书店提供低租金或免租金的经营用地等指导意见,可谓是为书店经营者有充足空间施展拳脚保驾护航。

事实上,在实施意见出台之前,北京各类阅读空间已悄然红火起来。以涵芬楼书店为例,它的前身是20世纪初由有着“商务之魂”美誉的出版家张元济在上海创办的一家藏书机构,取其含善本书香,知识芬芳之意,故命名为“涵芬楼”。2003年,涵芬楼在北京以现代书店的形式开张,但并未失“藏”与“读”的根本功用。如今,坐落于喧闹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的涵芬楼,仍旧代表着文化传承与再造的“大世界”,读者既可以取来一册好书,在静谧中细细品阅,亦可参与这里举行的文化活动,听名家学者细说文化话题,尽享文化乐趣。

除了坚守文化核心地段的涵芬楼书店,走进社区的“甲骨文·悦读空间”、安居一隅的“全民畅读”也纷纷立足于自己的特色,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文化共享场所。

不过,要想真正凸显书店的文化价值,真正让市民共享文化成果,书店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要有特色。

对于读者而言,一家独具特色的书店总是令人愉快的。学术气息浓郁的万圣书店,被誉为海内外学子的精神家园;坐落在怀柔云烟水流中的篱苑书屋,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以电影为主打的库布里克书店,是无数电影爱好者的家园。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这样的书店甚至会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言。上世纪50年代,美国旧金山出现一家名为“城市之光”的书店,它特立独行,拒绝了当时在市面占比更大、盈利更可观的豪华精装书,专门出售平装廉价书,成功颠覆了当时的美国图书市场。更关键的是,它所吸引的那些囊中羞涩的读书人,逐渐成长为日后的作家、学者——“城市之光”真正从这里闪耀。

书店想要形成特色,显然不会一蹴而就。不仅需要从书业本身出发,结合行业发展与市民文化需求,真正做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而且从特色经营角度来说,也需要发展那些有需求、有文化意义的专门书店,切忌为特色而特色,使特色经营流于表面,失其内涵。

除此之外,书店经营者也需要明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书店还是理应以书为本,更应以人为本。唯有让书与人相遇,我们的“书香城市”,方能成为现实。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