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集中发力确保整改成效巩固
遵义市枫香镇:让红色与绿色相融
图片新闻
环保“一刀切”是环境与经济双输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科技创新论坛举办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遵义市枫香镇:让红色与绿色相融

 

◆本报记者文雯

“83年前,3月10日的深夜,毛泽东就是沿着这条乡间小路,独自一人打着马灯,冒着风雨到两公里外周恩来和朱德的住处,说服他们取消攻打金沙打鼓新场的战略计划,让红军避免了灭顶之灾。”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会议会址的导游指着绿树丛中一条蜿蜒的小路,向“红都生态行”记者讲述着当年红军惊心动魄的一次转折。

在苟坝会议会址旅游区周边,郁郁葱葱的山林,姹紫嫣红的花海,当年茂密的植被为红军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如今这些植被成为游客们休闲旅游的天然氧吧。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青年们穿着红军的服装,提着马灯,在漫天星光下,排着队,唱着革命歌曲,沿着老一辈革命者走过的道路,追寻红色记忆。

这是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探索红色旅游的一个体验式旅游项目,也是遵义市探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旅游资源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用红色旅游项目带动周边绿色生态旅游发展,将红色与绿色充分融合。

让村民享受生态红利

遵义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如何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共同可持续发展,成为遵义市近年来探索的一个方向。

自2013年以来,枫香镇以苟坝会议会址为中心,着力于周边村落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一个新农村建设升级版示范区就是一个景区,一个园区就是一个景点,一栋民居就是一个产业孵化器”的发展理念,对各村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提档升级,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处处花繁叶茂,满目生辉。新农村与红色文化、田园风光的有机融合,让游客感受红色文化,享受自然风光和田园气息,绿水青山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滚滚的生态红利。

枫香镇充分利用苟坝会议等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各种体验式旅游。以“匠心园”旅游项目来说,在通往“苟坝会议”陈列馆的路上,游客可以在匠心园的园区体验以前百姓真实的生活,比如制陶匠、打铁匠、泥匠、豆腐匠、补锅匠、纸匠、鞋匠、酒匠、染匠等的生活,这些体验全程免费。为游客提供免费体验服务的村民,每人每天则会得到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委会付出的50元工钱。

良好的生态、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资源让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据初步测算,2017年,播州区共计接待游客1168万人(次),同比增长50%,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50%。目前,苟坝红创区核心区已基本建成,乌镇旅游公司已进驻尚嵇开启旅游扶贫新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文旅一体化异军突起,播州区旅游产业呈现出了—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昔日的“荒茅田”如今变成了美丽的“花茂村”

发展红色旅游聚集人气,发展绿色旅游留住游客。遵义市利用自然生态优势,继续深挖绿色资源,推动科学发展。在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旅游,让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花茂村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原来我们村叫荒茅田,意思是贫困荒芜。”花茂村村支书彭龙芬说,2012年,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6478元。“2013年以前,村里穷,大多数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些老弱病残。”

在枫香镇发展红色旅游后,花茂村也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在花茂村的九丰农业观光园,一排排奇特的蛇瓜挂在架子上,几百斤重的大南瓜躺在地面上,317种蔬菜让来访者大开眼界。这里不仅是一个观光园,而且承担了育苗和技术培训的功能。

来自山东省寿光的马士青是九丰农业观光园的负责人。他说他已经爱上了贵州,爱上了遵义。他将寿光的蔬菜种植技术传授给花茂村的村民,“现在有140多个农民在九丰工作,每个人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工资,既学习了技术又可以拿工资,很多人学会了种菜技术,就自己回去创业了。”

42岁的村民万永香在九丰农业观光园里上班,不但有稳定收入,还有加班费,不仅学会了不少大棚种菜的技术,还可以就近照顾家庭和孩子。

“我们的想法就是专心致志地培训农民,让他们懂得如何种植无公害蔬菜。花茂村的品牌效应非常好,我有信心让产品热卖。”九丰农业公司总经理苏培军说。

游客们在苟坝会议接受了红色教育,来到花茂村享受绿色生态观光产业,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品尝到有机蔬菜。“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遵义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不禁有感而发。

几年来,花茂村已吸引不下500名村民返乡创业、就业,这些村民大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劳力,村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越来越少了。数据显示,2017年花茂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约200万元。

昔日的“荒茅田”如今变成了美丽的“花茂村”。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