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野蒺藜
考核指标应兼顾公众感受
垃圾治理需强化基础研究
好办法需在实践中落地见效
排污许可培训的几点建议
切实解决冬季过度取暖问题
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制度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3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治理需强化基础研究

 

◆熊孟清

在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论。笔者日前以垃圾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发现公众对垃圾问题非常关注。百度“垃圾处理”、“垃圾管理”和“垃圾治理”的网页数目多达3106万条。

但令笔者有些失望的是,绝大部分网页都在争论烧与埋、烧与分类话题,而并未全面深刻地触及垃圾治理和垃圾善治问题。关于“垃圾治理”的网页数目仅占3.8%。说明公众对垃圾问题的关注绝大部分停留在感性认识程度,有些甚至带有情绪化和偏见。

当前,垃圾治理的源头减量与分类排放、垃圾收运、物质回收利用、能量回收利用和填埋处置发展不均衡,过度包装、过度消费、垃圾围城、异地偷排等“垃圾病”触目惊心,垃圾不仅要处理,更要治理。

在不知何为垃圾善治的状态下,没有准则地谈论垃圾问题、责任、任务和方法,片面强调应该焚烧或应该分类,其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说服力都大打折扣。这样往往造成,政府强势推动垃圾焚烧,轻视垃圾分类处理,导致邻避事件接二连三,延滞了包括焚烧处理设施在内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阻碍了垃圾治理进程。

在笔者看来,要解决垃圾病,需尽快普及垃圾善治理念。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16字诀。要完善垃圾治理基础数据,提炼垃圾治理准则,全面分析垃圾治理维度和指标,切实加强垃圾治理研究,切忌有病乱投医和病急乱抓药。

一要完善垃圾治理基础数据,为制定垃圾治理对策提供依据。垃圾治理基础数据包括垃圾产量、产地、时间、成分、性质、处理量等基础数据。目前,垃圾治理基础数据不全且不准确。垃圾产量、存量、增量,以及垃圾种类等基础数据缺乏,很难提出合理的垃圾治理对策。以城市生活垃圾为例,目前缺少混合垃圾的产量、筛分特性等数据,缺少分类垃圾产量、回收利用量等数据。尤其缺少餐厨垃圾的产量、含水率、生化特性等数据。给源头控制和分类处理设施建设造成困扰。为此,要尽快完善基础数据,为制定垃圾治理对策提供依据。

二要提炼垃圾治理准则,为制定和评价垃圾治理对策提供标准。提炼垃圾治理准则就是建立垃圾治理的约束条件或标准。如要求垃圾治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节约土地、节约资金和公众满意。无害化准则约束垃圾治理的污染性,资源化和减量化约束垃圾治理的资源性,节约资金和土地约束垃圾治理的效益,公众满意约束垃圾治理的社会性。制定和评价垃圾治理对策时应综合考虑这6个准则,不可以偏概全。如垃圾焚烧虽然引发邻避事件和需要较高投资 ,但因节约土地,对土地供应紧张地区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三要全面分析垃圾治理维度和指标,量化垃圾治理的效果。垃圾治理维度是垃圾治理的属性和特征。简言之,是垃圾治理所包含的方向,如设施建设、公共环境、公共资源、公共秩序、公共服务等维度。垃圾治理指标是对垃圾治理维度的衡量,如衡量设施建设可用焚烧处理率、填埋处置率等指标;衡量公共环境可用无害化处理率、烟气净化达标率等指标;衡量公共资源可用人均垃圾产量(或万元GDP的垃圾产量)、垃圾回收利用率等指标;衡量公共秩序可用年度邻避事件发生次数、年度公共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次数等指标;衡量公共服务则可用垃圾处理满足度、垃圾处理设施配置离散度等指标。目前,关于垃圾治理维度和指标的分析较少且极不全面,现有的指标之间可能还存在矛盾和不统一等问题。如定义无害化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的基础(分母)时常不统一,诸多问题急需进一步研究。只有全面分析清楚垃圾治理维度和指标,才能系统测量和量化垃圾治理,才能利用垃圾治理准则衡量垃圾治理是否达到善治,也才能让垃圾治理成为一门科学。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